当梦想照进现实

这就是耍猴人 - 读《最后的耍猴人》有感

2015.04.24

耍猴人杨林贵和他的猴

前言

我是在亚马逊图书编辑3月推荐书单中看到这本书的,编辑荐语中简单介绍了当代耍猴人的生活,猴与耍猴人的依赖。

现在还有耍猴人?耍猴人不是真的抽打猴?我马上就生了兴趣。

猴与耍猴人

我最近一次看耍猴已经是很多年前了,大概在初中时的春节,在孝义大钟楼对面的小公园上。小公园当时还没绿化好,满地都是黄土,耍猴人就在这里开始表演,一群人围在四周。前面耍了什么都不记得了,只记得耍猴人用鞭子抽打猴子,众人一阵责骂;后来猴子暴走,抢了小刀去追人,捡砖头去砸人,周围一片叫好声。

当时也为猴子感到可怜,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,原来猴子是耍猴人的“托儿”!猴子从小就跟耍猴人生活在一起,他们相依为命,就像家里的“小劳力”,哪会真的抽,哪能真的打?用耍猴人的话说,猴子一天表演三场,每场都抽打,还不抽死?!

不仅如此,耍猴人对猴子还有很多尊重。比如按照耍猴人的江湖规矩,每顿饭的第一晚都要先给猴子盛的,猴子盛完才是人的。很多耍猴人家里,猴跟人还一起生活,一起吃饭,用一个碗喝水,一起睡觉,甚至还会用自己的奶水喂小猴,当真是看作一个家庭成员来对待。

不一样的人生

耍猴人的生活同样艰辛,他们自古在三教九流中算作最低一层,为了生计东奔西走,耍猴表演。天气热了去东北,冷了下南方,农忙时期还要回家。经济拮据,四处往来都靠扒火车,就是躲进货车车厢里;四处耍猴,常规伙食就是清汤挂面,晚上就是找破屋住宿。很难相信现在还有人这样生活。

我老婆看了这部分内容后感觉很难过,觉得他们很可怜。我觉得无需可怜,可以尊重他们的生活,并试着去理解。耍猴人四处奔波,风餐露宿,是在用自己的环境下过好自己的生活。不管外人看来如何苦,但在他们看来都是努力活着,或者活得更好。借用作者的一句话:“人的生命有时就像一粒种子,随风飘落在什么地方就得生根、发芽、成长,因为这种环境不是自己能选择的。哪怕这种生长有时是扭曲的,它也要生长。”

复杂的心情

通过了解耍猴的历史才明白,以后耍猴是有很丰富的内容的,比如有7,8套戏服专门给猴子穿了表演,还有配套的戏曲,而现在这些都渐渐没有了,耍猴已经越来越简单,粗略,往往还带有乞讨性质。

对于耍猴文化的失传,以及耍猴人自尊的丢失,真的让人很难受。也许是社会风气的变化在耍猴人身上的缩影。

关于马宏杰

除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注让我感动之后,我惊奇的发现作者马宏杰原来就是洛阳人,离我家(“河南巩义”)很近,他的很多作品都让我感到很亲切。

比如唐三彩,巩义就是唐三彩窑洞的所在地,我外婆家桌上还摆个仿制的唐三彩骆驼;而练功夫的孩子,去少林寺的时候看到有很多,我们小时候也流行上武校练功;还有采石场更近,我外婆家就在山上,路边就是碎石厂,对面就是炸山的地方,每天都被石粉搞得很脏(现在因为建高速公路停掉了)。

最后,其实“耍”也是河南方言。“玩”基本都说成“耍”,比如“去哪玩”都说成是“去哪耍”。

Comments
Writ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