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梦想照进现实

浅谈 SEO 认知升级 - 分享我的 4 点认知收获

2019.03.12


我之前很困惑,感觉 SEO 遇到了天花板。虽有成功案例,也具备相关的开发能力、数据分析、产品和运营等能力,但不知道怎么去提升。
后来有一篇文章对我帮助很大,里面有句话这么说:技能层面的突破遇到了天花板,但是格局跟不上去,也就一直卡在那里

最近正好有非常好的机会,有个领导帮我们梳理思路和策略,他是做 SEO 入职做到现在的资深总监,视野和格局就不用说了。

在跟他的讨论中,收获非常多,特别是认知上有非常强的体感,在此分享下。

1. 要有系统化思维


每次分享时,我的策略拿出来都是比较分散,比如这个频道的 TDK 要优化,网站的抓取资源需要重新分配,网页速度可以优化,关键词库可以再丰富(注:以上策略纯属举例,切勿盲目参考)。
而领导会帮我这么梳理,分成 1,2,3步:

  • 第一步先完成一个小目标,实现成本低,没有任何风险,比如梳理网站架构,先确定主体架构;
  • 第二步需求稍微复杂一点,需要的资源多了,可能有了一点风险,但收益也在扩大,比如选择一个频道重点投入,同步做清理和丰富,保证流量稳步提升;
  • 第三步需要更多投入,但收益也在提高,比如清理和丰富所有频道,实现效果最大化。

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、步步为营、以小博大的过程。在项目初期,需要的成本较低,能很快拿到效果,以及上级和同事的信任;随着项目的开展,拥有了更多资源,可以做更大的投入,也可以收获更大的效果;最终获得了整个项目的成功。
如果先做第三步,可能根本开展不了。首先,很难一开始就掌握大量的资源;其次,项目也需要探索和试错。

在思维方式上,我认为自己是属于点状思维或者发散思维,就是想到哪个是哪个,但领导的是系统化思维,更具有落地性和延展性
拿打仗为例,点状思维就是指着地图上几个分散的城市,说可以打这几个,因为什么什么原因。说的都有道理,但没有考虑怎么逐步去实现,以及巩固成果。
而系统化思维则是说,先打这个城市作为根据地,再打旁边的城市来发展粮草,再打下面一个城市占据上游,然后逐步发展领土。这个是有清晰的路径,并且是思路非常清晰。

注:不是说发散思维不好,而是要有不同的思维方式。

2. 要聚焦


第一次跟领导过策略,我一次拿出十来个策略,每个都有预测的效果。
领导就说了一句话,如果我们今年只做 3 个策略,那做哪三个。
我就突然有点蒙了。

后来我想了下,这些策略也符合28原则,20% 的策略带来了 80% 的流量。所以要聚焦在这 20% 的策略上。比如做新增频道一般是增量项目,而基建则不会带来太大增长。
另外,每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,不可能每个项目都全心投入。所以,要保证主要精力在核心项目上,然后再兼顾其他项目。
最后,项目的投入都是动态的,当这个项目效果明显时,会增大投入,当效果不好时,则减少投入。

3. 以结果为导向


首先,一定要先明确项目的目标。比如 SEO 项目一般是以 UV 为目标。
其次,在评判项目时一定要以这个目标为导向。比如在判断项目优先级时一定要以 SEO UV 为第一标准。
那么,能带来 SEO UV 的项目,优先级要提高,带不来 UV 的项目,优先级降低,甚至不做。

这些理论说起来简单,但执行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。比如我就经常遇到有效果的项目和正确的项目的问题。

4. 开启商业视角

不要局限于现有的业务,要站在更高的格局,更多的视野去看待一个产品或业务,并判断其商业价值
尤其是在资本寒冬的今天,每个公司和业务都无比关注营收,商业视角显得更为重要。

或者是切换为投资人视角,我现在是投资人,这个产品或业务能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,是减少成本还是提高效率,那我能获得多少收益,以及这个产品怎么去包装和宣传。

比如不要只讲 SEO 带来了多少 UV,你可以讲这些 UV 带来的 GMV 是多少,或者按照 PPC 的成本计算,我帮公司节省了 xxx 的成本。那这个讲出去就非常有说服力了。

【2019/3/13更新】又想到一个例子,是百阿的时候支付宝的高管给我们分享的。
大概是在 2013 年的时候支付宝 PC 端改为了 默认 APP 扫码登录,当时互联网上是一篇吐槽声。
这个高管说,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,这个体验确实是差的。但从事后分析,如果不是那个时候强迫用户去下载 APP,微信春节红包来的时候,支付宝早已经死掉了。
所以,从商业的视角去看待这个策略,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答案。
(当然,现在用户的习惯已经培养出来了,会认为扫码登录是更方面的方式。)

  1. 文中插图都以途牛为例,策略和数字均为虚构。
  2. 这几个方面的认知尚浅,还需要不断加深,欢迎各位指点。
  3. 推荐一篇文章,傅盛认知三部曲:成长认知升级、管理本质认知、战略格局破局,写得非常透彻,我还无法完全体会。
Comments
Write a Comment
  • 还是用户习惯的问题,微信和qq用户的粘性对腾讯起了很大的作用。